01—共享制造,究竟是什么?
共享制造平台是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而逐渐发展而来的,这一概念的出现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共享经济理念在制造业领域逐渐渗透,加之制造业的服务化程度不断加深,为共享制造平台的构建与运行创造了条件。
201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仿真专家李伯虎指出网络化制造存在服务模式、制造资源共享与分配技术、安全等瓶颈问题,并提出了云制造模式。这一模式为后续共享制造的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路与方向。
2019年,工信部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发展共享制造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指引。共享制造作为共享经济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应用创新得到高度重视,各地纷纷开始启动建设共享制造平台。
2024年1月,工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出“推广柔性制造、共享制造等模式,推动工业互联网、工业元宇宙等发展”。再次强调了共享制造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共享制造是一种新型制造模式,是围绕生产制造各环节,根据开放共享理念将分散、闲置的生产资源集聚起来,弹性匹配、动态共享给需求方的新模式新业态,能够推动资源配置优化,提升产业组织柔性,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
共享制造的核心在于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制造资源、设备、人才等进行高效配置,从而降低企业的研发、生产成本,并提高资源利用率;共享制造还强调多方主体的协同合作,不仅涉及制造资源的共享,还包括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共享;共享制造还具有多种模式,包括中介型、众创型、服务型和协作型等。
02—共享制造平台建设的四个重点问题
近年来,我国共享制造平台建设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制造能力共享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共享为支撑的协同发展格局,但总体来看,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
在共享制造平台建设过程中,需重点关注以下四个问题,促进其高质量发展。共享制造是未来制造的重要发展领域,进一步推动共享制造平台的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对于发展共享制造、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共享制造供给能力。推进制造、创新、服务等多种资源高效整合与共享是平台建设的根本。当前,制造业细分行业领域生产标准不一、融合度低,加之技术研发保密性限制,导致共享制造平台通用性有限,在产品研发、中试等创新能力方面共享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对产业创新生态营造的支撑作用。
二是商业运行模式。形成灵活且成熟的商业模式是共享制造落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生产管理模式落后、运营机制缺乏柔性、企业间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共享制造平台建设运营缺乏成熟有效的商业模式,亟待进一步创新优化。
三是数字基础设施支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是共享制造平台建设的必要支撑。当前,我国制造业整体数字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水平不高,生产设备标识化进程滞后,技术人员、生产设备等制造资源数据无法有效集成和共享,直接制约了共享制造平台的高效运行。
四是政策支持和配套机制。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生态是共享制造平台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各地政府对于共享制造的支持政策手段有限,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共享制造政策体系,对大企业积极性调动不够。共享平台在服务过程中涉及的合同履行、知识产权、数据安全等相关制度方面,仍存在较多空白,尚未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管和保障制度。
唐山机器人共享制造平台建设是怎么做的?
唐山高新区是国内第一个以机器人产业命名的特色基地和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形成了以工业机器人为支撑、特种机器人为特色,以开元、开诚、百川等龙头企业为引领,150余家关联企业集聚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2024年1月,为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制造能力不足、创新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进一步推动机器人产业提速突破、壮大发展,唐山市政府、唐山高新区管委会联合百川集团打造了全国首家面向机器人非标产品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的共享平台。
唐山机器人共享制造平台以龙头企业为牵引,通过开放百川集团制造、创新和服务资源,为中小企业和初创团队提供从研发设计、成果转化、物资采购、样机试制、试验检测、首台套首订单制造到营销售后等全流程服务。
截至目前,平台已与80家中小企业签订服务协议,帮助签约服务企业缩短产品研发周期15%,提升生产效率10%,降低单位产品成本8%,降低产品不良率10%,新增产值6000余万元。
唐山机器人共享制造平台建设的实践探索,为地方共享平台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和经验借鉴。
一是搭建河北省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实现创新资源共享。
针对共享制造平台在产品研发、中试等创新能力方面共享不足的问题,百川集团牵头成立河北省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面向中小企业开放先进中试检测设备、近300人的专业化研发团队和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验证应用,推动了车顶无人化检修机器人、机器人飞行列检系统、道路施工检测机器人等一批新产品落地。
中弘智能依托平台解决了技术研发难题,成功推出了应用于电力行业的吊轨式巡检机器人,产品研发落地时间从6-8个月缩减至3个月,研发费用和生产成本均降低了35%。
二是建设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实现智能制造体系共享。
百川集团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检修检测机器人制造商,基于其30年非标产品生产加工经验与资源优势,建成了拥有11.7万平方米场地空间、1000名技术人员支撑、年产2000台套机器人生产能力的共享制造工厂,为中小企业提供非标产品定制、样机试制和首台套产品生产制造服务。同时,为推动提升平台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搭建了共享制造作业人员云支持、设备状态云监测、智能管控等系统,实现了生产制造资源的高效集成与柔性匹配。
英莱科技公司借助平台,打破了以往委托外部多家企业的加工模式,实现了镁碳砖机器人智能码垛系统从设计到成品的整体打包制作,大幅提升了项目的进度可控性与执行效率,有效削减了生产成本。
三是整合优质专业服务资源,实现服务生态共享。
为构建全链条的创新共享生态,百川集团创办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30余家京津科创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与指导,目前已有230余家入驻企业;与银行、保险机构等合作,通过投资基金、保函金融、无抵押贷款等多种方式为企业提供近10亿元的资金支持;开放了每年10亿元的物资采购渠道和全国200多个服务网点资源,为入驻企业提供采购优惠、即时售后等服务保障。
晟群科技公司,借助平台解决了因制造需求单件小批量而无工厂接单的问题,顺利落地了一体化全药品机器人智慧药房,而且通过享受集采优惠,降低了10%的生产成本。
四是加大专项政策资金支持,实现产业政策共享。
为优化促进平台发展的政策环境,唐山高新区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最高10万元的“创制券”,用于在共享制造平台上进行产品样机试制、首台套首批次加工、产品检验检测等生产活动。
同时,唐山高新区与中国人保财险为平台的签约服务企业,定制了新型保险“机享三保”,根据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不同阶段企业的研发特点,分别推出“科研保”“转化保”“科创保”三种保险,并由高新区补贴企业保费的95%,大幅降低了企业在研发、中试、产业化等环节的失败风险。